在蒙古族服飾的縫紉工藝中有許多傳統(tǒng)手針縫紉法。這些手針縫紉法的基本操作規(guī)程是以右手食指尖戴頂針,用拇指和中指持針,所以它能夠完成許多較復(fù)雜的縫紉工藝。這種持針方法所包括的縫紉內(nèi)容也較廣泛,有多種多樣的針法。縫紉機(jī)使用較普遍的今天,手針縫紉法仍屬不可缺少的輔助手段。
蒙古民族手針縫紉工藝的針法較多,例如攻針、寨針、繰針、絎針、給針、緝針、驅(qū)針、分針、盤針、繳針、鎖邊針等是其中的主要針法。這些針法均有各自的操作要領(lǐng)。
1.攻針,是手針的最基本的縫紉法,是手針工藝中各種針法的基礎(chǔ)。攻針的操作方法是左手拿著所縫的衣物,右手持針,按先下后上、一針一針從外往里的順序進(jìn)行。針跡應(yīng)均勻整齊,平服美觀。攻針可用于縫袖里、擺縫、衩邊、滾邊、鑲拼等。
2.寨針,是將兩層布或多層布料縫合在一起,為下一工序起固定作用的一種簡單縫紉法??煞譃殚L短兩種,方向均為從外往里向后縫,針跡根據(jù)實際要求可稀可密,下一縫紉工序完成后,將針抽掉。
3.繰針,是將衣片毛邊折疊后縫合在一起,而正面露線跡的一種縫紉法。繰針的操作方法較為簡單,多用于衣里縫處。
4.緝針,是一種最常用的縫紉法,具有彈性好、牢固,又不易斷線等優(yōu)點。故用于衣、帽、靴的表面縫紉之處。其縫紉法是退針的進(jìn)孔必須在后一原針孔內(nèi),再向里以退針的一倍距離進(jìn)針,使其面層針跡與機(jī)縫針跡相似,底層的針縫則與鏈條相仿。
5.驅(qū)針,這種縫紉法近似于緝針縫紉法,但使其面層與緝結(jié)線的間隔線距相似,底層的針跡則成線條狀。此針闔多用于靴和靴幫不太十分緊要的縫道。
6.盤針,是蒙古族民族服飾縫紉工藝中難度較大、技藝較高的縫紉法。主要用于布靴子的各種圖案的縫紉工藝,其表現(xiàn)效果是寬厚突出、連綿起伏之美感。盤針針法需要用兩根線,一根線按著緝針縫紉法向后退進(jìn),另一要線則在面層上每上來一針時盤繞一次針,退針時把已盤好的線圈的里邊固定好。盤針縫紉法有右盤、左盤和左右對盤等針法,但常用右盤針法。有些刺繡工藝中也用盤針法,所以此針法也屬于刺繡的一種針法。
7.鎖邊針,是鎖住裁片毛邊的縫紉法,無鎖邊機(jī)或需要補(bǔ)修鎖邊時使用手工鎖邊針法。其操作方法是左手食、拇二指捏住布邊,右手持針,從左往右,一針一套的順序進(jìn)行鎖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