壯錦是壯族的傳統(tǒng)工藝織品,約起源于宋代,與云錦、蜀錦、宋錦并稱中國四大名錦。是壯族人民的文化瑰寶。 壯錦作為工藝美術織品,是壯族人民最精彩歷史最悠久的文化創(chuàng)造之一。
據(jù)傳,早在漢代,壯族地區(qū)就出現(xiàn)了“細者宜暑,柔熟者可御寒"的"峒布"。聰明智慧的壯族人民,充分利用植物的纖維,織制出葛布,絡布作為衣料。
據(jù)記載,在唐代,當時壯族人民所織出的蕉布、竹子布、吉貝布、班布,都洛布、麻布、絲布,食單等九種布料,已被封建王朝列為貢品。但真正能夠稱為"錦"的紡織品則出現(xiàn)于宋代。這一時期,壯族的紡織業(yè)進一步發(fā)展,除普通的布帛以外,還出現(xiàn)了絲、麻、絲棉交織的錦。宋代"白質(zhì)方紋,佳麗厚重"的布,就是早期的壯錦。
到了明代,壯錦越來越流行,工藝也越來越精湛。明代萬歷年間,織有龍、鳳等花紋圖案的壯錦已成為朝廷的貢品。明清時期,壯錦已發(fā)展到用多種色彩的絨線編織,使壯錦呈現(xiàn)出絢麗的色彩,雖仍為皇室貢品,但平民百姓亦可享用。 傳統(tǒng)的壯錦以棉、麻線作地經(jīng)、地緯平紋交織,用粗而無拈的真絲作彩緯織入起花,在織物正反面形成對稱花紋,并將地組織完全覆蓋,增加織物厚度。其色彩對比強烈,紋樣多為菱形幾何圖案,結(jié)構(gòu)嚴謹而富于變化,具有濃艷粗獷的藝術風格。用于制做被面、褥面、背帶心、背包、掛包、圍裙等。壯錦圖案生動,結(jié)構(gòu)嚴謹,色彩斑斕,常見的花紋有大萬字、小萬字,以及較復雜的雙鳳朝陽、鳳棲牡丹、獅子滾球等。
《廣西通志》載:“壯錦各州縣出,壯人愛彩,凡衣裙巾被之屬莫不取五色絨,雜以織布為花鳥狀,遠觀頗工巧炫麗,近視而粗,壯人貴之?!?/span>壯錦的編織是一門枯燥而復雜的工藝,雖然它對操作者的文化素質(zhì)并沒有太大的要求,然而每天數(shù)萬次機械的動作確實是織錦人極大考驗。織錦時,藝人按著設計好的圖案,用挑花尺將花紋挑出,再用一條條編花竹和大綜線編排在花籠上。織造時,就按照花籠上的編花竹一條條地逐次轉(zhuǎn)移,通過縱線牽引,如此往復,便把花紋體現(xiàn)在錦面上。年前就已經(jīng)定型,再經(jīng)過不斷改變的小木機。結(jié)構(gòu)簡單,機織輕便,易于操作,使用方便但是效率頗低。全機由機身、裝紗、提紗、提花和打花五部分組成。機身包括機床、機架、坐板。裝紗包括卷經(jīng)紗機頭、紗籠、布頭軸、綁腰、壓紗棒。提紗包括紗踩腳、紗吊手、小綜線。提花包括花踩腳、花吊手、花籠、編花竹、大綜線、綜線梁、重錘。打花包括筘、挑花尺、筒、絨梭、紗梭。
壯錦所用的原料主要是蠶絲和棉紗,絲絨:從種桑養(yǎng)蠶,到揀、夾、紡、漂、染,均由織錦者自己完成。棉紗:從種棉到紡紗,經(jīng)過去籽、彈花、紡、染、漿等工序。染料:利用當?shù)刂参锖陀猩羴磉M行。紅色用土朱、胭脂花、蘇木,黃色用黃泥、姜黃,藍色用藍靛,綠色用樹皮、綠草,灰色則用黑土、草灰。用土料搭配可染出多種顏色。 歷經(jīng)千余年發(fā)展的壯錦有自成體系的三大種類、20多個品種和50多種圖案,以結(jié)實耐用、技藝精巧、圖案別致、花紋精美著稱。
據(jù)說宋代有一名叫達尼妹的壯族姑娘,看到蜘蛛網(wǎng)上的露珠在陽光照耀下閃爍著異彩,從中得到啟示,便用五光十色的絲線為緯,原色細紗為經(jīng),精心紡織而成。從此就產(chǎn)生了瑰麗的壯錦。當時的壯錦是用絲、麻、絲棉交織而成的。
關于壯錦的美麗,還有一個動人的故事。傳說,古時候,住在大山腳下的一位壯族老媽媽,與三個兒子相依為命。老媽媽是一位手藝精湛的織工。她織出了一幅壯錦,上面有房屋,有花園,有田地、果園、菜園和魚塘,還有雞鴨牛羊。一天,一陣大風,把壯錦卷向東方的天邊去了,原來是那里的一群仙女拿壯錦做樣子去了。老媽媽先后派出了兩個年齡稍長的兒子出發(fā)去尋找壯錦,但他們都畏懼路途艱辛,拿著錢到城里享福去了。
后來,老媽媽的三兒子,在大石馬的幫助下,越過火山和大海,找到了紅衣仙女,讓她還回壯錦。紅衣仙女正拿著老媽媽的壯錦樣子在織錦,老三趁機拿走了自己家的壯錦,騎馬回到老媽媽的身邊。老三回到家中,壯錦在陽光下漸漸地伸寬,變成了美麗的家園。但是,讓老三沒想到的是,仙女實在是太喜歡老媽媽的壯錦了,便偷偷在壯錦上繡下了自己的像,被老三帶回家中。于是老三就跟她結(jié)為夫妻,過上了幸福生活。